![]() |
|
|||||||||||
|
刘清泉是一个安静的诗人。只有安静,他的写作才不至于零碎,不至于见子打子、见异思迁,而是在自己恪守的维度上,往更深里进入一片灿烂,所有的栅栏都不是障碍,所有的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。
可能与不可能是一种纠结,一种刺激,一个富于想象具有无限张力的引诱。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在思维的抵达之后才具有实在性,人类有了思维,才有了事物实在性的可能。“可能”包含于事物中,并且赫然昭示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轨迹。在我们身边,生活纷繁复杂地演变推进着,这就注定了产生生活里事物的种种“可能”。而这种“可能”,又在更广阔无边的生命形态里衍化成更多的“可能”,101不是数字,它就是无限。
诗歌应该是人类思维与现实存在结合的伟大产物之一。阅读诗歌,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走进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,人们的琐碎生活及身心的隐秘。诗者,所谓“感其况而述其心,发乎情而施乎艺也”。不同的写作主体又为诗歌在其意识的形态上带来了“可能”。这种可能,便是诗人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“可能”。“可能”可能是一个开端,可能是一个过程,也更可能是一个结果。我甚至以为,种下何种“可能”的因,就有何种“可能”的果。
诗人刘清泉的《101种可能》中制造的不仅仅是概念,不仅仅是模糊,而让我们看到了具象化的“可能”,这里的“可能”成了清晰的永久存在的具体。在这种具体中,我的阅读感受被拉伸,抽回,我在这种渐远渐近的扑朔里,完成了由具象到模糊到具象的层次梳理。我认为这样的感受是最好的。譬如一个人盯着一个字看久了,你会发现竟然不明白为什麽这个字,是这个字。待你回过神来,再重读这个字,这个字在你面前便有了至少三步层次的感受。这种看久了而恍惚产生的莫名的美妙,自然比对着一个苍白无力的字产生不了任何想法要惬意得多。诗人笔下的101种可能,对于“可能”所产生的具象真实可靠,可以触摸到一个城市以及城市物事的肌肤与温度。
喜欢《101种可能》,还缘于诗人从来不装神弄鬼,如同诗人的名字——清泉那般干净、透明、清澈,纯净如月光下的一泓泉水:
这首诗,月亮的皎暇与诗人的心境吻合,诗人将自身融为明月,虽然孤单却纯净得彻底,在黑夜长空里把光亮置于内心,而不与人世间尘埃为伍。一个只愿意在月光下沐浴的远离喧嚣的歌者,在彼时的空间里所传递出的从容与幸福。这幸福源于诗者笔下的月光,更源于诗者内心的那一轮永不退去的明月。在这首诗里,风景是诗人的一种“可能”,而月光是风景中的一种“可能”,月光中的心境亦是一种“可能”。这些“可能”或许是不确定的,然而当诗人落笔之后,这“可能”在他的心中则成了一种确定。这是诗人自己给了自己一个“可能”。
故乡情结,是许多诗人无法排遣并融入诗歌的重要元素。在《101种可能》中,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故乡所给与他子民的影响,刘清泉诗里的故乡是蜻蜓点水式的,不断重复出现的“重庆”,看似随意点到,确是精心,这个名词成了他诗歌中难以剔除的精神符号。在《可能17:需要》中,诗人这样写道:
这是一首爱情诗,爱人登上了开往幸福的列车,而爱着那位爱人的人却只能将心绪藏于断句诗行中。在这里,重庆成了诗人爱情的依托和载体,这个城市每天都将上演无数段不同因果的爱情故事。“我看见整个重庆城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”,这里或可道出这段感情的背景之一,“惊讶”一词又准确地复制了诗人当时的心境。回过头来,我们再看标题“可能17:需要”,爱是一种需要,是爱人之间相互的需要,爱是一种互相作用的结果,而“可能”又为这份需要添上了栅栏和悬疑,可能需要?可能爱?重庆一座城也可能产生惊讶!而诗中的那个“你”,更是有可能登上了那辆开往幸福的车。“可能”让我们对诗人的诗有了更多种的解读,也更开阔了这首诗本身的涵义。当然,我认为“可能”比确切的认知和涵义更为重要,“可能”的开阔性使诗歌本身更富有魅力。
世间所有的爱都有痛,没有不痛的爱,除非彼此只是玩偶。在《可能19:自以为是》里,诗人感受到了这种疼痛:
春天是美好的,然而这里春天与众不同。在这首诗中,春天里的鸟和树木花草,诗中呈现了由作者赋予景物的歪斜的姿态和自以为是的美,到再由这自以为是之美给人心带来的热情与悲哀这两重正负极感受,由标题“可能19:自以为是”带来的逆向感与微反差则又使诗歌别有一番意味。
在《101中可能》里,诗人刘清泉依次还写了《疼痛》《顽固》《陷入》《分裂》《相持》《服从》等具有尖锐力度标题的诗歌,从这些诗歌里,我们看到了诗人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和无限可能性。这些可能存在的状态或者事实存在的状态,其实是阻绝了我们对生活本身的狭隘观念,而赋予更宏阔的视角,这样的视角使诗歌更具想象的高度和意味的广度。
同大多数写诗的人一样,作者将自身可能有的情感感受小心翼翼化为字符,这些字符本身因为其蕴含的这多种情感感受而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。这是诗人刘清泉的一种能力、一种在众多诗歌里的区别。一个好的诗人,不仅仅是把字写活、写出色彩,更重要的是,要有自己的观察与感悟,进入别人不能进入的荒原,在语言中创造思想与情感的“无人区”,让无数种意识的形态在诗歌里成为“可能”。
《101种可能》让诗人刘清泉在重庆诗坛、甚至在整个诗坛有了鲜明的辨析度。
是为序。
|
||||||||
![]() |
新华悦读 │
中经读书 │
大佳网 │
和讯读书 │
京东读书 │
榕树下 │
万松浦 │
半壁江 │
云文学 │
飞鹿网 │
17K中文网 │
惠天听书网 │
看书网 │
读者网 │
故事中国 │
民族文学 │
磨铁中文 │
一米网 │
人人文学网 │
江山文学网 │
风起中文网 │
恒言中文网 │
中国文学网 │
文章阅读网 │
草根文学网 │
长江中文网 │
乐读中文网 │
明月阁小说网 │
青藤文学网 │
连城读书 │
淘书网 │
萧然校园文学网 │
跨尘文学网 │
北发图书网 │
当当读书 │
国土资源作家网 │
红豆杂志 │
杨柳青文学网 │
文讯网 │
国学网 │
作家网 │
百家讲坛网 │
国学书画网 │
环球名人坊 │
凤鸣轩小说网 │
红袖添香 │
左岸文化 │
中国西部散文 │
中国诗歌网 │
中华诗词学会 │
|
|||||||
客服一:小龙
![]() ![]() ![]() 战略合作伙伴: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工网 中青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三农网 新浪网 苏ICP备10048142号 ![]() 苏公网安备 32032102000073号 Copyright © 2008 - 2017 jswxw.net. 联系电话:0516-89239768 投诉建议:18921771468 |
|||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