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
|||||||||||
|
核心观点
以审美、情感和心灵教育为核心的“诗教”,对培育下一代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尤其重要
在古代,令文人骄傲的是“诗”,官员、隐士、僧人、侠客,各种人群中都不乏诗人;日常生活层面中,影响、塑造中国人性格的,诗也是主要方面之一。
但进入当代,诗歌传统和诗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衰落了,这不利于中国人心灵的培养。特别是对下一代人来说,复兴中国文化中的“诗教传统”、“以美启真”、“以美储善”,重振诗歌教育,对于培育下一代的审美力和创造力,重塑其感知系统、审美品位、情感体验和心灵世界,尤其重要。
诗歌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。中国人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、审美的、艺术的。遭遇汶川大地震后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写诗,举行诗歌朗诵会,让诗歌抚慰人心,安妥灵魂。这是因为诗歌能唤醒一个人内心柔软的部分。诗歌的意义一旦深入人心,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设计。提倡“诗教”,就是提倡一种美育。诗是一种结晶的语言,深藏着许多精致的心灵。蔡元培主张打通科学和人文的界限,主张美育和智育并重,他说,“常常看见专治科学,不兼涉美术的人,难免有萧瑟无聊的状态”。
诗歌教育也是情感教育。那些优秀的诗歌,诗人广阔、旷达、高远的人生态度,令人向往。我们说新诗时提到徐志摩、戴望舒,也是因为他们的诗风更加潇洒、隐忍,情感藏得越深,有时迸发出的力量更大。我们读《再别康桥》、《沙扬娜拉》、《雨巷》,情感被分解到了具体的感觉中,唤醒的是内心的感伤和忧愁。理解诗人的情怀、胸襟和旨趣,与诗人产生共鸣、回应,实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,人生与人生的叠加。
诗歌教育还是心灵教育。进入到诗歌世界,尤其是古诗世界,我们会遇到很多由精致语言雕刻出的高远心灵。心灵教育的完成,必然要以心灵为摹本,以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为路径,达到对人的自我世界的塑造。比如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滩险水急,“轻舟”载人其实是很危险的,但一个“轻”字,却符合诗人心灵的真实——轻松、旷达与自由。
我相信,以审美、情感和心灵教育为核心的“诗教”,一旦推广,获得学生的响应,将影响一整代人的人文素养。他们的感知系统、审美品位、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,会因诗而变。诗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情,也能为苍白的心注入暖意,以诗为教,总比以实利主义思想为教要好。(《人民日报 》记者 贺林平整理)
|
||||||||
![]() |
新华悦读 │
中经读书 │
大佳网 │
和讯读书 │
京东读书 │
榕树下 │
万松浦 │
半壁江 │
云文学 │
飞鹿网 │
17K中文网 │
惠天听书网 │
看书网 │
读者网 │
故事中国 │
民族文学 │
磨铁中文 │
一米网 │
人人文学网 │
江山文学网 │
风起中文网 │
恒言中文网 │
中国文学网 │
文章阅读网 │
草根文学网 │
长江中文网 │
乐读中文网 │
明月阁小说网 │
青藤文学网 │
连城读书 │
淘书网 │
萧然校园文学网 │
跨尘文学网 │
北发图书网 │
当当读书 │
国土资源作家网 │
红豆杂志 │
杨柳青文学网 │
文讯网 │
国学网 │
作家网 │
百家讲坛网 │
国学书画网 │
环球名人坊 │
凤鸣轩小说网 │
红袖添香 │
左岸文化 │
中国西部散文 │
中国诗歌网 │
中华诗词学会 │
|
|||||||
客服一:小龙
![]() ![]() ![]() 战略合作伙伴: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工网 中青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三农网 新浪网 苏ICP备10048142号 ![]() 苏公网安备 32032102000073号 Copyright © 2008 - 2017 jswxw.net. 联系电话:0516-89239768 投诉建议:18921771468 |
||||||||
|